玉米产量构成要素主要为有效收获穗数、单穗粒数和粒重;这又取决于品种特性、环境条件和种植密度三者的相互作用。生产中由于选育和推广耐密品种,增加种植密度已成为近年来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玉米品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存在“适宜密植区”,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水平和管理条件下“适宜密植区”有差异;适宜密植是指在种植玉米时,根据自然条件、品种特性、以及耕作施肥水平等种植合理的株数,这样田间能形成合理的叶面积,使生育前后期协调发展。我们知道密度与叶面积的关系是,增加密度可增加绿叶面积,提高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加生物产量,但是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果继续增加那么会导致后期叶片严重重叠,相互遮阴反而影响光合作用。
另外,增加密度会相应的增加穗数当然会增加产量,但是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如果继续增加密度那么会导致果穗变小、籽粒减少,当增加的果穗数不足以弥补果穗变小、籽粒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时就表现为减产。那么这个适宜密植是从哪里来的呢?
01
|品种特性
02
|土壤肥力
地力水平是决定种植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肥力较好的地块种植密度宜密,肥力差的地块密度宜稀。在瘠薄的地块,施肥量较少时,种植密度过高,植株生长差,空秆多,果穗秃尖严重,往往会造成减产;在较肥沃的地块、施肥量又多时,种植密度就可以适当增加;中等肥力地块种植密度应控制在品种适宜密度范围的中间密度。也就是说瘠薄地块种植品种密度下限,而肥沃的地块,根据品种的上限或再增加300-500株/亩。
03
|土质和地势
04
|管理方式
05
|种植区域
一般西北种植密度相对较高,如在山西等地种植密度4500株/亩,到宁夏可提高到5000株/亩,而到新疆可提高到5500株/亩,甚至到6000株/亩。
当然,在掌握以上原则时,绝不能独立对待,更不能断章取义,要把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土质情况、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然后确定较合理的密度,使所种品种发挥其Z大的生产潜能。生产实践证明,在密度增大时,配合适当的种植方式,更能发挥合理密植的增产效果。因此,在确定合理密植的同时,也一定要考虑采取适宜的种植方式。